深入探讨各种副业机会,分享实用的赚钱策略,发现那些隐藏的赚钱宝藏。以及,提高你的认知。
💡 每日更新:
1、实用的副业指南
2、成功案例分析
3、行业专家的独家建议
4、经典语录
🌈 开启你的副业之旅,实现财务自由
内容来源开放平台,个人总结,或搜集整理。
很久没有更新日常了。
因为我现在的工作量太大了。
很多感触很多经验很多故事,但是我没有时间记录。
遇到了职场上的大无语!
有个客户说他们公司最近在布局小红书约我聊一聊!

因为是朋友的朋友,我顶着大太阳去了。
结果到了公司后,说他做一个会费1w的高净值婚恋社群,想在小红书获客,
又说我是他们精准目标用户,可以先付费买了体验一下,再看看在小红书上怎么合作

给姐整不会了。
第一次遇见如此大言不惭的甲方
我刚起号时,有一个已经做了三年的大竞品。我开始的策略是卷低价,后来有消费者和我说你可以卖贵点。我偷偷提高到和竞品对标的价格,销量一直没少;流量好的单品甚至超过竞品价格。我代入思考了一下,假如我在小红书刷到一条笔记,我有下单的欲望(仅限虚拟产品),我大概是会直接下单的,而不是去比价;因为这样很麻烦,花那个时间精力节省几块钱不值当。通过这几次调价,我再次坚信:世界那么多人,总有你的付费群体。永远不要卷低价,高价出一单就比好几单低价划算。以及,小红书的粉丝没卵用,爆款带来的出单是最长久的;大量地铺笔记数量,然后享受长尾带来的被动收入。
日子也是好起来了,之前过节才买一整根的人参,现在是每天都可以泡,这提神效果,谁还能卷的过我
阿里巴巴国际站值得做吗?

先说结论,阿里国际站类比国内1688,对于tob市场来说具有独特的位置,其他几家中国的直接竞争对手中国制造网、敦煌网、环球资源网还不具备跟阿里同样的规模,所以相对来说,阿里国际站是值得做的。

从卖“丑拖鞋”的刘士奇那得知他最早是在1688国际站上起家的,尤其是对他所说的阿里巴巴国际站实现了选品上架运营全流程的AI化感兴趣,于是我请教了里面的业务经理,得到了下面几个认识和一些我的思考。

1、不同于toc的跨境平台,在国际站上架产品不需要有库存的压力,可以走先收款再生产的模式,并且可以对接全球市场。

2、几乎没有像之前亚马逊那种政策调整后,一批店铺关闭,直接导致企业倒闭的风险。

3、部分细分市场的增长趋势非常可观,客户经理给我举的匹克球、户外运动装备、露营等市场规模还在不断扩大,很反常是的一点是印度市场的无人机配件增速最高,远远超过其他国家,是第二名美国的3倍。

4、相对于不断投入广告费用的c端市场,国际站这边投入费用里面最好的商家投入一年最多40-50w,费用投入有上限,收入回报可以达到10倍以上。

于是,我还跟业务经理请教了做这行容易成功的企业具备什么特点,他说:

1、全力投入,而不是兼职的心态
2、产品具有竞争优势
3、有谈单和促成合作的外貌经验

最后,我思考了我自己的公司适不适合这个模式?

我们做跨境的能力在于把握市场趋势、选品和运营快速迭代,如果放在阿里国际站这边这套能力相当于是失效的,对于谈单的能力看似简单,实际上也需要经验才能促成的,国内和国外合同条款法律制度都不同,这是一套需要时间才能累积的能力,我们当前不具备。

所以对于许多想从toc转tob模式来说的企业,也可以思考下自己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什么?是靠什么赚到市场中的钱?许多时候看上别的市场很美好,实际你进去后却赚不到钱。
mbti这个话题真得很🔥
美团总结了一套学习方法:从书中学,和高人聊,在事上练。

李想把这个再升级了一下,用训练AI的方式来形容:书中学是预训练,高人求是后训练,事上练是强化训练。
只要你表达就会有机会,不想再白白干活了现在输出开始收费😂过段时间搞个播客文档有兴趣的可以一起来交流,虽然我也是刚开始😗
今晚进化了:
打开boss直聘只开聊我认识的餐厅出来的厨师。

彻底贯彻:
1. 筛选大于培养*3
2.人员成本预算增加20%,才有可能打磨出一个让自己能抽身一周的团队。
3. 保护自己的心力,从点滴小事做起。
李想 X 罗永浩 访谈笔记

一、关于家庭幸福:
1. 父母爱看书是对孩子而言特别幸运的一件事。
2. 给孩子买东西不提条件,但是可以设置游戏时间。
3. 我和我老婆在一起,我需要她远远超过她需要我。
4. 我老婆从小教育孩子,兄弟姐妹之间不允许做任何的斗争,必须维护家庭的利益,从小灌输这些,潜移默化。
5. 身边有些特别早退休的人,好像没那么幸福。
6. 原来我老认为问题都是另外一半的,现在我觉得大部分都是自己的问题。

二、关于心态心性
1. 我不会往负面的方向胡思乱想,压力大的时候我在里边找机会。
2. 我们困难的时候往往是我最兴奋的时候。
3. 优秀是卓越最大的敌人。
4. 掌控自己的命运,挑战命运的极限。

三、关于个人提升
1. 一周锻炼3次,但是俯卧撑每天都做150个,早中晚各一组。
2. 我读书比较慢,但是我读得比较认真,一年大概20-30本。
3. 我每天把自己今天要做的事情都写下来,然后把前三个后面的全部删掉。
4. 有本书叫《高能效人士的七个习惯》,对我影响很大,把我很多东西系统化。

四、关于企业成功
1. 科技公司的两种组织方式:
1. 从科技公司的角度来看,全球最成功的组织方式大概分两类。第一类是流程特别严格的公司,因为它们所做的品类非常复杂,需要像木桶理论那样,所有环节都齐备。比如手机、终端、操作系统,这类业务很复杂,像华为、IBM在这方面的表现非常好。但问题是,这样的公司在做互联网、做人工智能的时候就会稍微弱一些,因为它们的组织结构和流程并不是特别适配这些领域。
2. 另一类公司就完全不同。中国互联网里收入最高的毫无疑问是腾讯,美国则是谷歌,而且谷歌的利润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。这类公司基本不依赖流程,而是依赖更高的人才密度,用一些很简单的工具,比如OKR,把大家连在一起。这样一来,对人才的要求极高,每个人都非常贵。但正因为如此,这类公司在做平台、做巨大创新、做技术研究的时候表现非常好。你会发现,它们虽然起点是移动互联网时代,但在AI上同样做得很好,比如在模型研发上也非常强大。这类企业往往能在新技术和新领域持续保持领先。不过相反,如果让它们去做复杂硬件,反而会明显弱一些。
2. 我见过各种各样的大佬,身上有三个共性:1、选得准,大趋势选得准最重要排第一位;2、选得长,接受这个事情很长才能有结果,越短有结果越有问题。长不是坏事,一两年就能有结果的事情,反而是每个人都会随时有人杀入的;(前两点类似于:选择比努力重要、跟时间做朋友、做难而正确的事。)3、极高频率的迭代。
3. 乔布斯:硬件的壁垒只有六个月,软件和系统的壁垒可以拉出三年以上。
4. 很多时候,之所以大家做不同的选择,是因为认知不同,当每个人认知都抛出来的时候,你发现是很容易做相同选择的。
5. 我以前觉得越难的时候,越应该自己死扛,后来发现这是错的。越难的时候,你跟团队(核心管理层)讲得时候,他觉得自己越有价值。
@FTD_RC 吃饭,聊到职业经理人和真正的创始人的区别。

当年视频网站在抢占用户跑马圈地的时候,都会降价为99元每年。因此,视频网站会员用户量大幅增长。

这个行为会让团队迅速拿到结果,但给用户植入了一个非常可怕的心智——会员就值99元,高于这个钱就没必要买。

但是这个价格其实是cover不住成本,所以不可持续。

站在局中的人,当然有很多苦衷和无奈。有同行竞争,有股东“建议”,有现金流压力,有团队心态问题... 谁做出这样的决定,在当时都不能说是 “错的”。

但这个决定永久地伤害,甚至摧毁了公司。当时的决策者,即使没有明确的看到这个结果,也能若隐若现地感知到这事是为以后埋了雷。

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,差别就是 “信仰”。信仰就是在做 “看起来对的决定” 和 “看起来错的决定” 之间的一念之差。

(此处夸夸eric,真·创始人。只是聊天都能感受到那种务实和坚定
听大佬播客确实有收获

华为流程强,产品强,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弱

谷歌和字节人才多,OKR 关联,所以能做出巨大创新和跟上AI 步伐,但是做不了大硬件

所以组织也决定了产品走向和企业能力

看到一个台湾人,大专,61岁的简历,他投我的职位,然,我的职位就是他的前司,他在前司待了5年,入职前司的时候53岁。他是怎么做到的?

香港和台湾人能在职场走很久这个现象我也观察很久了,他们有一部分人能在企业工作到50/60岁,这个年龄还能在职场出现而在大陆是很少见的,他们是不是幸存者偏差?我相信是,但是,但是,他们一直在move这也是事实,也就是换工作地点,跟着工作走,他们很实在很务实。这位候选人现在求职的方向是,西安,苏州,广州。他根本不执着于厦门,漳州,泉州,台湾,执着于地点有什么用?又不带来实在的收益。

再回到具体的case和广州这个地方,每次候选人拒绝深圳的机会,再反问我一句,广州没有吗?我回,没有。前儿,有个女生问我,我发现你这几年发的都是异地职位,为什么没有广州呢?我回,因为广州不争气,而且,谜底就是谜面上啊,因为广州没有所以问你要不要去深圳啊,便宜活便宜事顺便钱我不会挣么,它就是没有啊,明显没有啊,咋办呢?所以,我是眼睁睁地看着一波人惯性向外求,等靠要,广州为什么没有?我就在广州!

没关系,知道自己想要啥就行,都是对的。但是,当一个人天天吐槽年龄歧视,卡35岁不人道的时候,你也要负一半的责任,因为你该知道事实是什么,这个世界就是不围着你转的。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