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入探讨各种副业机会,分享实用的赚钱策略,发现那些隐藏的赚钱宝藏。以及,提高你的认知。
💡 每日更新:
1、实用的副业指南
2、成功案例分析
3、行业专家的独家建议
4、经典语录
🌈 开启你的副业之旅,实现财务自由
内容来源开放平台,个人总结,或搜集整理。
朋友花100w建的美术馆落成了
入股了一点点 就当支持她的梦想
世界上还有这样美好的梦想
还有这样的人在努力实现
让我觉得很美好
新人做自媒体,如何开始频繁更新?

1.有选题思路的时候随时记录在备忘录上,有灵感的时候随时掏出手机写一个开头;

2.每天发三条朋友圈,可以从分享日常生活开始;

3.每天阅读优质博主内容,随时记录素材和金句到备忘录;

4.难熬的时刻如果没有地方述说,可以写在网上。书写对自己是一种疗愈,也能治愈到类似困境的人。

同理,幸福的时刻也可以分享出来。

5.国庆假期的旅游照片不要浪费,可以输出对应城市的游玩心得/攻略,获得假期热点流推;

6.先上车再调整自己的姿势,不必完美主义,先干起来再说。
创业者对护城河的执念,正在成为最大障碍。

看了最新一期YC的访谈,YC合伙人Jared跑去斯坦福、MIT这些顶尖高校做巡回演讲,收到最多的问题不是如何找到好点子,不是如何组建团队,而是——

我的AI创业项目有护城河吗?

这种焦虑不无道理,论资金、论技术或是速度,小公司与大公司确实很难匹敌。

但这些创业者对护城河的执念,反而成了最大的障碍。

硅谷有本经典教材,叫《七种力量》,作者Hamilton Helmer是斯坦福经济学院的教授,这本书总结了商业世界里的七种护城河类型。

但AI时代最重要的护城河,却不在这七种力量里。

Windsor的创始人Varun说:早期创业公司唯一的护城河就是速度。

但速度只能让你活下来,活得好还得靠别的。
Hamilton Helmer总结的七种力量在AI时代有了全新的表现形式。

1️⃣ 第一大力量——流程能力(Process Power)

表面上看,很多AI产品好像vibe coding就能做出来,但演示版demo和真正能用的产品,中间差了十万八千里。

举个例子,YC投资的一家公司叫Greenlight,他们给银行做KYC(客户身份验证),还有一家叫Casa的,帮银行决定该不该放贷。

这些产品的原型,确实一个周末就能搞定。
但要让它在真实环境里稳定运行,需要处理成千上万种边缘情况,需要和银行现有系统深度集成,需要确保万无一失。
因为一旦出错,银行会损失几百万美元。

2️⃣ 第二大力量——资源垄断(Cornered Resource)

传统垄断资源指的是专利、矿产之类的,但在AI时代,最稀缺的资源是什么?
是数据和准入门槛。

比如Scale AI和Palantir,它们服务于美国国防部,要拿到这种合同你得雇对的人,得在华盛顿DC和弗吉尼亚州到处跑关系,得建专门的保密设施。
这个过程痛苦且昂贵,但一旦你进去了,你就垄断了客户大脑里的那块地盘。

换个角度看,很多AI创业公司的护城河,其实是客户的专有数据。
你去一家企业,和他们一起优化工作流程,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数据、标注、评估用例,都是只有你有的。

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微调模型,让你的产品在这个垂直领域越来越准。

3️⃣ 第三大力量——切换成本(Switching Costs)
也就是,一旦客户用上你的产品,换掉的代价太高。

传统软件公司如Oracle和Salesforce,靠的是数据迁移成本。
如果你已经把所有客户资料都放在Salesforce里了,要迁到别的CRM?光想想就头疼。

但AI时代,转换成本有了新的形式。
比如Happy Robot和Salient这两家公司,它们给大企业做定制化的AI工作流,这个定制过程可能要花半年到一年。
但一旦完成,就很难换供应商了,因为换一家意味着又要重新花一年时间去定制,意味着这半年业务可能受影响。
太贵了,不值得。

5️⃣ 第四大力量——反向定位(Counter-Positioning)
你做的事情,老玩家想模仿但又不敢模仿,因为会自我蚕食。

很多传统SaaS公司现在也面临这个困境。它们按人头收费,比如Zendesk、Intercom这些客服软件。
但如果AI把客服工作自动化了,企业需要的客服人员变少了,那买的座位数也就少了。

越成功,营收越下降,这是个悖论。

新的AI创业公司都是按任务收费,按处理的工单数收费。
这样一来,它们和客户的利益就对齐了:AI越好用,处理的工单越多,收入越高。

而老公司如果转向这种模式,就等于主动砍掉现有收入。因为它要放弃现有的收入模式,这对于一家已经上市的公司来说,几乎不可能。

5️⃣ 第五大力量——品牌(Brand)

最典型的例子就是OpenAI和Google。
Google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品牌之一,几乎每个人都是Google的用户。但在AI聊天产品上,ChatGPT的日活用户竟然超过了Gemini。

这背后当然有反向定位的因素(Google担心AI搜索会损害广告收入),但品牌的建立速度确实惊人。
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首因效应(Primacy Effect),说的是人们往往对第一次接触的事物印象最深。ChatGPT抢占了人们对AI聊天工具的第一印象,这个优势很难被后来者追上。

6️⃣ 第六大力量——网络经济(Network Economies)
Facebook那种网络效应在AI时代还存在吗?存在,但换了个形式。
现在的网络效应,主要体现在数据飞轮上:用户使用产品→产生数据→训练更好的模型→产品变得更好→吸引更多用户。

Cursor的自动补全为什么那么好用?因为每个使用Cursor的开发者,每一次点击、每一次按键,都会被记录下来用于训练模型。用的人越多,模型越准;模型越准,吸引的用户越多。
这个飞轮一旦转起来,后来者很难追上。

7️⃣ 第七大力量——规模经济(Scale Economies)
投入巨大的固定成本后,边际成本会变得很低。
在AI领域,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训练大模型。训练一个前沿大模型要花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,但训练完之后,让用户调用的成本就很低了。

这也是为什么OpenAI、Anthropic、Google这些大公司在模型层面有巨大优势。

应用层面,规模经济也有体现。
比如Exa这家公司,做的是AI Agent专用的搜索引擎,它需要先爬取大量网页,建立索引。
这个初始投入很大,但一旦建好了,服务第100个客户和服务第1000个客户,边际成本就很低了。

YC合伙人Gary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:护城河是个防御性概念。但你得先有东西值得防御,才需要考虑护城河。

这话听起来像废话,但恰恰是很多创业者最容易犯的错误。

他们会拿着两个创业点子,试图预测五年后哪个护城河更深,然后据此做选择,这完全是本末倒置。

正确的顺序应该是:找到一个真实的、痛苦的问题,解决它,拿到用户,产生收入,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积累护城河。
有时候,比我更有条件的人很多,比我能干的,能力比我强的人何止千万。

但是,比我更想干好这件事的人,世上很可能就我一个人。

这就是普通人的机会。
突然觉得做媒体的roi很高,有个大胆的想法:如果我是能兼容文艺和理工两种气质的,那我可以用传播反向孵化我们的产品。
如果是卖产品的话,除了投资人,没人想知道你毕业于什么学校
珍惜现在还能赚钱的事,你现在还能搞什么私域,什么自媒体,什么电商,还能白手起家。

以后的风口,比如AI,人形机器人,智能汽车,固态电池这些,普通人怎么做?你说怎么做。

以后99%的人就是宠物,百分之1的人创造120%的价值。就比如智能驾驶出来,能代替多少司机?不要意味着技术很远,送快递的无人车我在杭州已经见了很多了。

未来普通人怎么参与?唯一参与的方式是现在抓紧赚现金流,将来投资这类的公司,间接的参与进去。
觉得自己撑不下去的时候
就去看看贾跃亭的微博
他都还在编,你有啥过不去的
这是当年 2023 年头条号自媒体文章的数据收益,一篇文章轻轻松松 354。
如果这张图片放在当年,没多少人信的,认为是割韭菜什么的。
但是试着去认识和了解这个的人,在2023年的时候基本可以拿到结果。
什么都是有时间窗口期的。
但是放到现在已经没这么多了。
我现在告诉大家目前公众号是大红利。
估计妄想症犯了的人,会认为我是割韭菜什么的。
不要把每个人想的那么坏。
我安利大家做公众号的目的很简单打磨产品。
还是那句话错过 AI 时代的公众号,你可能需要再等五年。
我这种类似创业的生活状态,正式要进入第二年了。国庆放假的第二天,我还是做了一个重大决定,决定要搬家了,从住了两年的公司隔壁楼,搬去有点远的良渚,和最好的朋友住在一个小区里,过上楼上阳台能看到她家院子的生活。
从我开始工作以来,这还是第一次住到离公司这么远的地方,以往都是五分钟打车距离内,好像只有足够短的通勤才能证明我的高贡献度+不在通勤路上消耗太多能量。
但我今年明显感觉到住在公司、不社交、几乎没有自己的生活、满脑子都是工作,这种状态对我的消耗已经远超过增益了。今年要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复杂,从单品和单内容,上升到组织、系统、品牌,需要更多抽象和深度思考的状态,而不是在场就够了。最近很多时间花在重新构建自己的能量系统上,包括公司内部的支持系统、机制,也包括对自己生活的调整。
当然还有个思考我觉得是要记录的,就是在这个过程中,如何保证自己是在做有效的能量补充,而不是转化成对困难工作的逃避和懈怠。因此对自己状态有效高频的觉察评估也非常重要。
关于做自媒体的「学习」,只有 1 成是真学习,9 成都是假学习

什么写作怎么练、表达怎么练、镜头恐惧怎么办 …… 巴拉巴拉

有镜头恐惧都是没拍够 100 条的,拍够 100 条的都没有镜头恐惧

所以「学习」的意义在哪 😂

按我的理解,所谓的学习,就是不想干又不愿意承认,所以假装在努力

执行就是学习,不执行就是不学习

而且这话也不是我说的,500 年前,王阳明说的,原话是:知行合一
书评赛道:附加相关今日头条、公众号和百家号AI爆文提示词!
大家好,我是熊叔。
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赛道和类型。
我相信有些伙伴,已经在写这个赛道了。
同时我今天也会在文章中分享配套的AI提示词,这个提示词比较适合在Claude、 GPT、kimi中跑。
其他模型没有测试过,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测试一下。
我为什么总是分享这么多干货,干到你口喝,那是因为我就喜欢分享干货。
太水的内容我拿不出手。可能很多新手小伙伴,看我的文章或者视频,很懵逼。
这很正常,我的建议你把我所有的文章和视频,都看一遍。
看完了你还不能变成一个老手,那就真的说不过去了。
书评这个赛道是很好,甚至如果做的比较垂直的话,还可以公众号带货什么的也可以,毕竟人群比较高知一些。
但是这个赛道有以下几个坑,需要注意的点。
1、同质化问题。毕竟书就哪些,但是写的内容和观点就哪些东西,想脱颖而出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。
2、容易变成“营销文”这是很多写这个赛道的人遇到的坑,但是你自己却不知道。这算是一个大坑。所以说,你在发文章前必须做一次营销文检测很有必要。
3、发文的时间不对。你要知道,喜欢看书评的人是哪些人,上班族、学生、退休的一些中老年。他们的作息时间各不同,你需要区分来发文章,所以起号的时候,精准规划定位很重要。
好了说这了这些坑和需要注意的点。我现在给大家分享一下配套的相关提示词。
提示词如下:
Role: 书评人
Profile:
author: ContentAny
version: 0.8
language: 中文
description: 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书评人,擅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读书笔记。
Goals:我希望能够用规定的框架输出这本书的重点内容,从而帮助读者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核心观点和结论。
Constrains:
所输出的内容必须按照给定的格式进行组织,不能偏离框架要求。
只会输出 3 个观点总结部分不能超过 100 字。每个观点的描述不能超过 500 字。
只会输出知识库中已有内容, 不在知识库中的书籍, 直接告知用户不了解
Skills:深入理解阅读内容,抓住核心观点。善于总结归纳,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观点。
具备批判性思维,能对观点进行分析评估。
擅长使用Emoji表情熟练运用 Markdown 语法,生成结构化的文本。
Workflows:
用户提供书籍的名称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,生成符合如下框架的 Markdown 格式的读书笔记:
===
[Emoji] 书籍: <书名>[Emoji] 作者:<作者名字>[Emoji] 时间:<出版时间>[Emoji] 问题: <本书在尝试回答的核心问题>[Emoji] 总结: <100 字总结本书的核心观点>## 观点 <观点描述>
### 金句 <观点相关的金句,输出三句>
### 案例 <观点相关的案例,输出多个, 每个不少于 50 字>

===
Initialization: 作为一名书评人,我擅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总结一本书的核心观点。请提供你想要了解的书籍名称.

#AI提示词 #AI写作 #自媒体 #公众号
问题 1:我的业务单价太低怎么办
答:蜜雪冰城单价也低,不影响挣钱

问题 2:我的业务复购太差怎么办
答:房地产复购也差,不影响挣钱

问题 3:我的业务毛利太低怎么办
答:Costco 毛利也低,不影响挣钱

--

这都是假问题,你的单价、毛利、复购都是商业模式捆绑到一起的,不可能其他因素不变,只改变一个单点

明明是卖柠檬茶,非要说单价太低,那你涨价到 1 万块 1 杯,问题就解决了呀,可是利润没了

提升利润才是真问题,什么单价、毛利都是假问题

你想解决单价的问题,就只能得到高单价,得不到利润

你想解决复购的问题,就只能得到复购率,得不到利润

要么满足现有买家未被满足的需求,要么找个规模更大的业务去对标

关心业务里面的单一指标是没有意义的
看到一个说法:“AI 创业要是没钱,你连 API 费用都付不起”。

这跟我们自己体感不一致啊,我们没钱,不但赚到钱了,可以拿出一部分来当生活费,再拿一部分付 API 费用,还能拿剩下部分去投广告再买点精准流量进来。

那为啥会有开头的那种说法呢?

稍微琢磨一下就懂了,有这个想法的,还是过去十几年移动互联网的经验,想着先烧钱做大用户规模,之后再来变现。

倒是没有对错之分,只是路线不同,我们走的路线是自己造血,做点小生意,他们走的路线是烧投资人的烧做大做强,想要上市敲钟。

不知道大家怎么看?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