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入探讨各种副业机会,分享实用的赚钱策略,发现那些隐藏的赚钱宝藏。以及,提高你的认知。
💡 每日更新:
1、实用的副业指南
2、成功案例分析
3、行业专家的独家建议
4、经典语录
🌈 开启你的副业之旅,实现财务自由
内容来源开放平台,个人总结,或搜集整理。
💡 每日更新:
1、实用的副业指南
2、成功案例分析
3、行业专家的独家建议
4、经典语录
🌈 开启你的副业之旅,实现财务自由
内容来源开放平台,个人总结,或搜集整理。
发 100 条可以解决 90% 的问题
发 1000 条可以解决 99% 的问题
发 10000 条可以解决 99.9% 的问题
愿意发 100 条的人是 0.01%
愿意发 1000 条的人是 0.001%
愿意发 10000 条的人是 0.0001%
发 1000 条可以解决 99% 的问题
发 10000 条可以解决 99.9% 的问题
愿意发 100 条的人是 0.01%
愿意发 1000 条的人是 0.001%
愿意发 10000 条的人是 0.0001%
坚实的人儿,无畏的“去远方” ,一步一顿,步履不停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刚刚在听同学分享,回想起来接触到现在的整体感受,她整个人在我心里的形象,突然完整的涌现了出来。
然后突然落泪。
因为我下意识想到,我刚创业的前两年,对创业的理解是,“浪漫的创造世界”;然后最近一年半的感受是,自己创造的世界崩塌了。
所谓转型,说起来就是很轻松的一句话
但是中间的历程,真的是太难了,但是难也没什么,关键是原来很多相信的很多很多东西,都崩溃了,我眼中的主观世界,完全的崩塌掉了。
上周四和团队两个同事开会的时候,跟他们说了这句话。👇
力气开始恢复!
重新创造世界!
自己想要的世界!
新世界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相信,生命终将绽放!
相信,心中的锦绣,终会为天下人所知的!
与诸君同行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刚刚在听同学分享,回想起来接触到现在的整体感受,她整个人在我心里的形象,突然完整的涌现了出来。
然后突然落泪。
因为我下意识想到,我刚创业的前两年,对创业的理解是,“浪漫的创造世界”;然后最近一年半的感受是,自己创造的世界崩塌了。
所谓转型,说起来就是很轻松的一句话
但是中间的历程,真的是太难了,但是难也没什么,关键是原来很多相信的很多很多东西,都崩溃了,我眼中的主观世界,完全的崩塌掉了。
上周四和团队两个同事开会的时候,跟他们说了这句话。👇
力气开始恢复!
重新创造世界!
自己想要的世界!
新世界!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相信,生命终将绽放!
相信,心中的锦绣,终会为天下人所知的!
与诸君同行!
同一份虚拟资料,一个卖了86,一个卖了3万
我最近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
一个卖2.88元资料的,吭哧吭哧卖了30多份;而另一个卖99元同类资料的,轻轻松松卖了几百份。
这两个资料一模一样。
这彻底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。也让我得出一个结论:
做虚拟资料,真的要彻底告别“低价内卷”了。别再用拼多多的思维,来做内容电商了。
这两者的底层逻辑,完全不同。
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说法,忘了谁说的了:
拼多多的逻辑是“货架电商”,是“人找货”。用户心里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(比如买个垃圾袋),他的核心诉求就是“便宜”,所以他会比价,谁价格低谁就有优势。
但小红书的逻辑是“内容电商”,是“货找人”。用户在刷笔记的时候,她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购物目标,她是在“逛”,在被“种草”。她是因为你的内容,突然激发了某个需求,产生了“我也想要”的冲动。
驱动用户下单的,不是“价格”,而是“价值感”和“信任感”。
当你的笔记内容成功地让她相信“这份资料能帮我解决问题”、“这个人很专业很靠谱”时,她购买的是一个“解决方案”,一个“希望”,而不仅仅是一份资料。
这时候,你卖99元,她会觉得是投资自己,是为专业付费,是值得的。
而你如果卖2.88元,反而会让她产生怀疑:
“这么便宜,是不是网上随便扒的?”
“质量靠谱吗?会不会浪费我时间?”
“卖家能提供什么服务?估计问个问题都没人理。”
低价,非但没有成为你的优势,反而摧毁了用户对你的“信任感”,拉低了你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“专业人设”的价值。
更要命的是,低价会极大拉低你的“投产比”。你卖一份2.88元的资料,可能连你回复用户咨询的时间成本都不够。你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走量,但最后发现累死累活,还不如别人卖一单赚得多。
所以,如果你真的用心做了资料,真的能为用户提供价值,请勇敢地定一个能体现你价值、也能让你赚到钱的合理价格。
不要害怕高价没人买。在内容电商的场域里,用户愿意为“价值”和“信任”付费。你的高价,恰恰是在筛选那些真正认可你、尊重你劳动成果的优质用户。
我最近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
一个卖2.88元资料的,吭哧吭哧卖了30多份;而另一个卖99元同类资料的,轻轻松松卖了几百份。
这两个资料一模一样。
这彻底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。也让我得出一个结论:
做虚拟资料,真的要彻底告别“低价内卷”了。别再用拼多多的思维,来做内容电商了。
这两者的底层逻辑,完全不同。
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说法,忘了谁说的了:
拼多多的逻辑是“货架电商”,是“人找货”。用户心里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(比如买个垃圾袋),他的核心诉求就是“便宜”,所以他会比价,谁价格低谁就有优势。
但小红书的逻辑是“内容电商”,是“货找人”。用户在刷笔记的时候,她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购物目标,她是在“逛”,在被“种草”。她是因为你的内容,突然激发了某个需求,产生了“我也想要”的冲动。
驱动用户下单的,不是“价格”,而是“价值感”和“信任感”。
当你的笔记内容成功地让她相信“这份资料能帮我解决问题”、“这个人很专业很靠谱”时,她购买的是一个“解决方案”,一个“希望”,而不仅仅是一份资料。
这时候,你卖99元,她会觉得是投资自己,是为专业付费,是值得的。
而你如果卖2.88元,反而会让她产生怀疑:
“这么便宜,是不是网上随便扒的?”
“质量靠谱吗?会不会浪费我时间?”
“卖家能提供什么服务?估计问个问题都没人理。”
低价,非但没有成为你的优势,反而摧毁了用户对你的“信任感”,拉低了你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“专业人设”的价值。
更要命的是,低价会极大拉低你的“投产比”。你卖一份2.88元的资料,可能连你回复用户咨询的时间成本都不够。你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走量,但最后发现累死累活,还不如别人卖一单赚得多。
所以,如果你真的用心做了资料,真的能为用户提供价值,请勇敢地定一个能体现你价值、也能让你赚到钱的合理价格。
不要害怕高价没人买。在内容电商的场域里,用户愿意为“价值”和“信任”付费。你的高价,恰恰是在筛选那些真正认可你、尊重你劳动成果的优质用户。
感觉自己自从谈恋爱之后,财运事业运都好了不少。主要是因为心态真的很平和了,情绪也很稳定
很多人会在高压的工作状态下身体出问题,我这半年除了近视以外还没啥压力产生的问题,虽然项目都真的巨忙
男朋友天天说我是暴君,是和他在一起时我们“两人公司”的暴君,但他能完整地托住我的情绪,
但每天带我出去吃饭,晚上十点下班还会被我拉着去散步,周末好不容易休息也愿意送我去公司,去见客户,
平时工作上也会“指导”我,因为他在大厂呆了十年,一些管理和项目战略经验也比我丰富,遇到问题也坐下来给我画思维导图
以前其实也有稳定的亲密关系,经常和朋友见面、吃饭、玩游戏
但是以前会担心自己没有深度关系,所以很浮躁,总怕不和朋友玩朋友就不带我玩了
反而很多时间都花了社交上,而且i人假装爱社交其实也挺累的
现在自己处于被稳稳接住的安全感里,不仅仅是对恋情有非常稳定强烈的信心,而且整个人状态好了,也不会患得患失和朋友们的关系,(事实证明不经常聚会也不会影响朋友关系
25年分享的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幸福,因为真的,人真的很幸福
去年经历不是很好,感觉工作都停滞了
现在很多人找我问问题,我都非常有信心地说一切会好起来的,真不是那种纯鸡汤式无脑地鼓励,是真的,是真的因为我去年过的不是很顺,结果没想到现在我过的这么好
去年真的超级严重的自我怀疑,担心自己选的赛道是不是真的不对,自己能力是不是真的不够
结果今年,貌似不对的赛道做爆了,合作项目跑起来了
还有就是,坚持自己擅长的并且真心喜欢的事情 做好 是真的会被看到 会被合作方看到哈哈哈,也会被命运之神看到
很多人会在高压的工作状态下身体出问题,我这半年除了近视以外还没啥压力产生的问题,虽然项目都真的巨忙
男朋友天天说我是暴君,是和他在一起时我们“两人公司”的暴君,但他能完整地托住我的情绪,
但每天带我出去吃饭,晚上十点下班还会被我拉着去散步,周末好不容易休息也愿意送我去公司,去见客户,
平时工作上也会“指导”我,因为他在大厂呆了十年,一些管理和项目战略经验也比我丰富,遇到问题也坐下来给我画思维导图
以前其实也有稳定的亲密关系,经常和朋友见面、吃饭、玩游戏
但是以前会担心自己没有深度关系,所以很浮躁,总怕不和朋友玩朋友就不带我玩了
反而很多时间都花了社交上,而且i人假装爱社交其实也挺累的
现在自己处于被稳稳接住的安全感里,不仅仅是对恋情有非常稳定强烈的信心,而且整个人状态好了,也不会患得患失和朋友们的关系,(事实证明不经常聚会也不会影响朋友关系
25年分享的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幸福,因为真的,人真的很幸福
去年经历不是很好,感觉工作都停滞了
现在很多人找我问问题,我都非常有信心地说一切会好起来的,真不是那种纯鸡汤式无脑地鼓励,是真的,是真的因为我去年过的不是很顺,结果没想到现在我过的这么好
去年真的超级严重的自我怀疑,担心自己选的赛道是不是真的不对,自己能力是不是真的不够
结果今年,貌似不对的赛道做爆了,合作项目跑起来了
还有就是,坚持自己擅长的并且真心喜欢的事情 做好 是真的会被看到 会被合作方看到哈哈哈,也会被命运之神看到
我在每一个想做副业的大厂人口中都听过一模一样的话:我想一边上班一边弄,然后等副业收入可以cover日常开销了就辞职。
其实我当年也是这么想的。
后来为什么还是没等cover日常开销甚至一分还没赚到就裸辞了?
因为我转换了视角。
不再把它当做一个简单靠金钱ROI就能做决策的事情,而是以「我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」为北极星指标。
这个答案我很明确:身体、情绪、思维三个层次的生命力。
所以当我内心很坚定什么事情可以让我过上想要的人生后,我愿意短暂地牺牲一些金钱上的收益,把我宝贵的心力和能量,用来换取一个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拉长时间周期看,不亏。
更何况,大部分有主业的大厂人,很难真正做到把副业排到最高优的位置。
之前参加一些线上团体辅导,主副业并行的人,总是因为加班而缺席。
除非有很强的愿力+心力+行动力。
但我是个身弱之人。
最终让我下定决心裸辞的,是有发现主业对我心力消磨实在太大,完全就像个拖油瓶拖着我,影响我向自己的北极星指标靠近,哪怕它已经是众多大厂人眼中的「神仙工作」了。
总之,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方式,也是在选择怎么的人生。
是设计人生里的「人生罗盘+奥德赛」这两个工具,潜移默化地让我的思维模式发生了上述变化。
所以我现在很期待用这两个工具办团体工作坊!
其实我当年也是这么想的。
后来为什么还是没等cover日常开销甚至一分还没赚到就裸辞了?
因为我转换了视角。
不再把它当做一个简单靠金钱ROI就能做决策的事情,而是以「我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」为北极星指标。
这个答案我很明确:身体、情绪、思维三个层次的生命力。
所以当我内心很坚定什么事情可以让我过上想要的人生后,我愿意短暂地牺牲一些金钱上的收益,把我宝贵的心力和能量,用来换取一个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拉长时间周期看,不亏。
更何况,大部分有主业的大厂人,很难真正做到把副业排到最高优的位置。
之前参加一些线上团体辅导,主副业并行的人,总是因为加班而缺席。
除非有很强的愿力+心力+行动力。
但我是个身弱之人。
最终让我下定决心裸辞的,是有发现主业对我心力消磨实在太大,完全就像个拖油瓶拖着我,影响我向自己的北极星指标靠近,哪怕它已经是众多大厂人眼中的「神仙工作」了。
总之,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方式,也是在选择怎么的人生。
是设计人生里的「人生罗盘+奥德赛」这两个工具,潜移默化地让我的思维模式发生了上述变化。
所以我现在很期待用这两个工具办团体工作坊!
很多人忽视了,赚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能。
最近又重温了纳瓦尔宝典,很认可里面的一个观点:赚钱不是一件你想做就能做的事情,而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能。
从小到大,传统学校的教育都在告诉我们,要好好学习,考个好大学,找份好工作,努力工作就能过上好日子。
但现实往往是有些人每天996,但到了三十多被裁员才意识到,离开公司以后根本都不知道还能做什么。
假设你是一名程序员,月薪2万,那你每个月的收入就是2万吗?表面上看是的。
但从财富的角度看,你只是在出租自己的时间,一旦你停止工作,收入立刻归零。
这就像你是一台人肉ATM机,必须不停地运转才能吐出钞票。
但真正的财富应该是那些在你睡觉时依然能为你赚钱的资产。
可以是开发了一个App,用户付费订阅,或者是创建了一门课程,可以无限次售卖,甚至是有一套用于出租的房产。
这些东西的共同特点是什么?
它们都具有某种形式的杠杆效应,你投入一次努力,却能获得持续的回报。
这就是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的本质区别:穷人卖时间,富人建系统。
换句话说,金钱只是财富的表现形式,是社会给你开的一张欠条,证明你曾经创造过价值。
而财富,才是那个可以持续创造价值的机器。
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:赚钱其实跟工作的努力程度没什么必然联系。
有些人工作很努力,但10年过去了,收入只是从月薪5000涨到了8000;但有些人只是卖插件,每月被动收入就有3万美元。
差别在哪里?
第一种人是在用劳动力杠杆,这种杠杆是线性的。你工作一小时,就赚一小时的钱。
第二个种人用的是代码杠杆,这种杠杆是指数级的。你写一次代码,可以服务全球百万用户。
所以,要想获得财富,你必须理解三件事:做什么、和谁一起做、什么时候做。
首先,要选择正确的事情,也就是那些能够规模化的事情。
如果你做的事情只能一对一服务,比如理发、按摩、心理咨询,那么你的收入上限就是你的时间上限。
但如果你做的事情可以一对多,比如写书、拍视频、开发软件,那么你的收入就没有天花板。
第二步,找对合作伙伴。
这里有个特别重要的原则:选择聪明过人、精力充沛的商业伙伴,但更重要的是,他们要正直诚信。
因为商业本质上是一个重复博弈,如果你的合作伙伴不诚信,短期内可能占点便宜,但长期看一定会失去信任,而信任是商业世界最宝贵的资产。
第三步,是把握时机。
但不是说要你去预测股市或者赌博,而是说,你要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,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。
比如,2007年做App开发的人,比2017年做的人机会大得多,不是因为后者不够努力,而是时机不同。
除了选择和时机,但还有一个更底层的东西:专长。
专长就是那些无法通过标准化培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。如果一个技能可以通过3个月培训班学会,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学会,你就很容易被替代。
假设你是一名会计,掌握标准的财务知识。这很好,但这不是专长,因为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会计专业毕业生。
但如果你既懂财务,又懂编程,还了解某个特定行业的商业模式,能够为这个行业开发定制化的财务管理系统,这就是专长了。
而且,专长通常出现在知识的交叉地带。
比如既懂心理学又懂产品设计的人,可能成为用户体验专家;既懂金融又懂区块链的人,可能成为DeFi领域的专家。
更重要的是,专长往往来自于你的天然兴趣。
有些事情,对你来说像玩耍一样轻松,但对别人来说却很吃力,这就是你的天赋所在。
如果你在做某件事时经常进入心流状态,那很可能就是你的专长领域。
因为只有真正的兴趣,才能支撑你在一个领域深耕10年、20年,最终成为顶尖专家。
同理,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学得特别快,别人需要一个月才能理解的东西,你一周就懂了,这也是一个信号。
最近又重温了纳瓦尔宝典,很认可里面的一个观点:赚钱不是一件你想做就能做的事情,而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能。
从小到大,传统学校的教育都在告诉我们,要好好学习,考个好大学,找份好工作,努力工作就能过上好日子。
但现实往往是有些人每天996,但到了三十多被裁员才意识到,离开公司以后根本都不知道还能做什么。
假设你是一名程序员,月薪2万,那你每个月的收入就是2万吗?表面上看是的。
但从财富的角度看,你只是在出租自己的时间,一旦你停止工作,收入立刻归零。
这就像你是一台人肉ATM机,必须不停地运转才能吐出钞票。
但真正的财富应该是那些在你睡觉时依然能为你赚钱的资产。
可以是开发了一个App,用户付费订阅,或者是创建了一门课程,可以无限次售卖,甚至是有一套用于出租的房产。
这些东西的共同特点是什么?
它们都具有某种形式的杠杆效应,你投入一次努力,却能获得持续的回报。
这就是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的本质区别:穷人卖时间,富人建系统。
换句话说,金钱只是财富的表现形式,是社会给你开的一张欠条,证明你曾经创造过价值。
而财富,才是那个可以持续创造价值的机器。
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:赚钱其实跟工作的努力程度没什么必然联系。
有些人工作很努力,但10年过去了,收入只是从月薪5000涨到了8000;但有些人只是卖插件,每月被动收入就有3万美元。
差别在哪里?
第一种人是在用劳动力杠杆,这种杠杆是线性的。你工作一小时,就赚一小时的钱。
第二个种人用的是代码杠杆,这种杠杆是指数级的。你写一次代码,可以服务全球百万用户。
所以,要想获得财富,你必须理解三件事:做什么、和谁一起做、什么时候做。
首先,要选择正确的事情,也就是那些能够规模化的事情。
如果你做的事情只能一对一服务,比如理发、按摩、心理咨询,那么你的收入上限就是你的时间上限。
但如果你做的事情可以一对多,比如写书、拍视频、开发软件,那么你的收入就没有天花板。
第二步,找对合作伙伴。
这里有个特别重要的原则:选择聪明过人、精力充沛的商业伙伴,但更重要的是,他们要正直诚信。
因为商业本质上是一个重复博弈,如果你的合作伙伴不诚信,短期内可能占点便宜,但长期看一定会失去信任,而信任是商业世界最宝贵的资产。
第三步,是把握时机。
但不是说要你去预测股市或者赌博,而是说,你要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,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。
比如,2007年做App开发的人,比2017年做的人机会大得多,不是因为后者不够努力,而是时机不同。
除了选择和时机,但还有一个更底层的东西:专长。
专长就是那些无法通过标准化培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。如果一个技能可以通过3个月培训班学会,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学会,你就很容易被替代。
假设你是一名会计,掌握标准的财务知识。这很好,但这不是专长,因为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会计专业毕业生。
但如果你既懂财务,又懂编程,还了解某个特定行业的商业模式,能够为这个行业开发定制化的财务管理系统,这就是专长了。
而且,专长通常出现在知识的交叉地带。
比如既懂心理学又懂产品设计的人,可能成为用户体验专家;既懂金融又懂区块链的人,可能成为DeFi领域的专家。
更重要的是,专长往往来自于你的天然兴趣。
有些事情,对你来说像玩耍一样轻松,但对别人来说却很吃力,这就是你的天赋所在。
如果你在做某件事时经常进入心流状态,那很可能就是你的专长领域。
因为只有真正的兴趣,才能支撑你在一个领域深耕10年、20年,最终成为顶尖专家。
同理,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学得特别快,别人需要一个月才能理解的东西,你一周就懂了,这也是一个信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