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入探讨各种副业机会,分享实用的赚钱策略,发现那些隐藏的赚钱宝藏。以及,提高你的认知。
💡 每日更新:
1、实用的副业指南
2、成功案例分析
3、行业专家的独家建议
4、经典语录
🌈 开启你的副业之旅,实现财务自由
内容来源开放平台,个人总结,或搜集整理。
work work work work work work
发 100 条可以解决 90% 的问题
发 1000 条可以解决 99% 的问题
发 10000 条可以解决 99.9% 的问题

愿意发 100 条的人是 0.01%
愿意发 1000 条的人是 0.001%
愿意发 10000 条的人是 0.0001%
坚实的人儿,无畏的“去远方” ,一步一顿,步履不停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刚刚在听同学分享,回想起来接触到现在的整体感受,她整个人在我心里的形象,突然完整的涌现了出来。

然后突然落泪。

因为我下意识想到,我刚创业的前两年,对创业的理解是,“浪漫的创造世界”;然后最近一年半的感受是,自己创造的世界崩塌了。

所谓转型,说起来就是很轻松的一句话

但是中间的历程,真的是太难了,但是难也没什么,关键是原来很多相信的很多很多东西,都崩溃了,我眼中的主观世界,完全的崩塌掉了。

上周四和团队两个同事开会的时候,跟他们说了这句话。👇

力气开始恢复!
重新创造世界!
自己想要的世界!
新世界!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相信,生命终将绽放!

相信,心中的锦绣,终会为天下人所知的!

与诸君同行!
Fuzt__sZt_WYzr_Lcnsqmjsjsmkqv3.png
32.8 KB
最近我总是和很多项目说同样的一句话
「不要着急」
「不要害怕犯错」

犯错太太太正常了,创业路上犯错是家常便饭
要允许自己犯错
只有先「允许自己犯错」
才能以客观不内耗的心态去「发现解决方案」
同时「避免重复犯错」

今天还有一个项目问我如何看待PH
说很多项目发了PH依然不赚钱
我说「这不是PH这个渠道的错误」
「太多产品都没有真的完成早期用户验证这件事,注册到付费转化率千分之几,但是着急融资,所以大规模投放做影响力,这样的打法导致产品不赚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」

所有赚到钱的项目,不会告诉你在赚到钱之前有多苦逼
投机是可以赚到一时的💰
但是如果想做一个生命周期超过5年的产品
那还是踏踏实实,长期主义🙏
在深圳做完内训,这两天在广州啦,这次行程的倒数第二个城市
同一份虚拟资料,一个卖了86,一个卖了3万

我最近观察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:

一个卖2.88元资料的,吭哧吭哧卖了30多份;而另一个卖99元同类资料的,轻轻松松卖了几百份。

这两个资料一模一样。

这彻底颠覆了很多人的认知。也让我得出一个结论:

做虚拟资料,真的要彻底告别“低价内卷”了。别再用拼多多的思维,来做内容电商了。

这两者的底层逻辑,完全不同。

我记得之前看过一个说法,忘了谁说的了:
拼多多的逻辑是“货架电商”,是“人找货”。用户心里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(比如买个垃圾袋),他的核心诉求就是“便宜”,所以他会比价,谁价格低谁就有优势。

但小红书的逻辑是“内容电商”,是“货找人”。用户在刷笔记的时候,她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购物目标,她是在“逛”,在被“种草”。她是因为你的内容,突然激发了某个需求,产生了“我也想要”的冲动。

驱动用户下单的,不是“价格”,而是“价值感”和“信任感”。

当你的笔记内容成功地让她相信“这份资料能帮我解决问题”、“这个人很专业很靠谱”时,她购买的是一个“解决方案”,一个“希望”,而不仅仅是一份资料。

这时候,你卖99元,她会觉得是投资自己,是为专业付费,是值得的。

而你如果卖2.88元,反而会让她产生怀疑:

“这么便宜,是不是网上随便扒的?”
“质量靠谱吗?会不会浪费我时间?”
“卖家能提供什么服务?估计问个问题都没人理。”

低价,非但没有成为你的优势,反而摧毁了用户对你的“信任感”,拉低了你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“专业人设”的价值。

更要命的是,低价会极大拉低你的“投产比”。你卖一份2.88元的资料,可能连你回复用户咨询的时间成本都不够。你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去走量,但最后发现累死累活,还不如别人卖一单赚得多。

所以,如果你真的用心做了资料,真的能为用户提供价值,请勇敢地定一个能体现你价值、也能让你赚到钱的合理价格。

不要害怕高价没人买。在内容电商的场域里,用户愿意为“价值”和“信任”付费。你的高价,恰恰是在筛选那些真正认可你、尊重你劳动成果的优质用户。
感觉自己自从谈恋爱之后,财运事业运都好了不少。主要是因为心态真的很平和了,情绪也很稳定

很多人会在高压的工作状态下身体出问题,我这半年除了近视以外还没啥压力产生的问题,虽然项目都真的巨忙

男朋友天天说我是暴君,是和他在一起时我们“两人公司”的暴君,但他能完整地托住我的情绪,

但每天带我出去吃饭,晚上十点下班还会被我拉着去散步,周末好不容易休息也愿意送我去公司,去见客户,

平时工作上也会“指导”我,因为他在大厂呆了十年,一些管理和项目战略经验也比我丰富,遇到问题也坐下来给我画思维导图

以前其实也有稳定的亲密关系,经常和朋友见面、吃饭、玩游戏
但是以前会担心自己没有深度关系,所以很浮躁,总怕不和朋友玩朋友就不带我玩了
反而很多时间都花了社交上,而且i人假装爱社交其实也挺累的

现在自己处于被稳稳接住的安全感里,不仅仅是对恋情有非常稳定强烈的信心,而且整个人状态好了,也不会患得患失和朋友们的关系,(事实证明不经常聚会也不会影响朋友关系

25年分享的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幸福,因为真的,人真的很幸福
去年经历不是很好,感觉工作都停滞了

现在很多人找我问问题,我都非常有信心地说一切会好起来的,真不是那种纯鸡汤式无脑地鼓励,是真的,是真的因为我去年过的不是很顺,结果没想到现在我过的这么好

去年真的超级严重的自我怀疑,担心自己选的赛道是不是真的不对,自己能力是不是真的不够

结果今年,貌似不对的赛道做爆了,合作项目跑起来了

还有就是,坚持自己擅长的并且真心喜欢的事情 做好 是真的会被看到 会被合作方看到哈哈哈,也会被命运之神看到
我在每一个想做副业的大厂人口中都听过一模一样的话:我想一边上班一边弄,然后等副业收入可以cover日常开销了就辞职。

其实我当年也是这么想的。

后来为什么还是没等cover日常开销甚至一分还没赚到就裸辞了?

因为我转换了视角。

不再把它当做一个简单靠金钱ROI就能做决策的事情,而是以「我想要一个怎样的人生」为北极星指标。

这个答案我很明确:身体、情绪、思维三个层次的生命力。

所以当我内心很坚定什么事情可以让我过上想要的人生后,我愿意短暂地牺牲一些金钱上的收益,把我宝贵的心力和能量,用来换取一个自己想要的人生。

拉长时间周期看,不亏。

更何况,大部分有主业的大厂人,很难真正做到把副业排到最高优的位置。

之前参加一些线上团体辅导,主副业并行的人,总是因为加班而缺席。

除非有很强的愿力+心力+行动力。

但我是个身弱之人。

最终让我下定决心裸辞的,是有发现主业对我心力消磨实在太大,完全就像个拖油瓶拖着我,影响我向自己的北极星指标靠近,哪怕它已经是众多大厂人眼中的「神仙工作」了。

总之,选择什么样的工作方式,也是在选择怎么的人生。

是设计人生里的「人生罗盘+奥德赛」这两个工具,潜移默化地让我的思维模式发生了上述变化。

所以我现在很期待用这两个工具办团体工作坊!
很多人忽视了,赚钱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能。

最近又重温了纳瓦尔宝典,很认可里面的一个观点:赚钱不是一件你想做就能做的事情,而是一门需要学习的技能。

从小到大,传统学校的教育都在告诉我们,要好好学习,考个好大学,找份好工作,努力工作就能过上好日子。

但现实往往是有些人每天996,但到了三十多被裁员才意识到,离开公司以后根本都不知道还能做什么。

假设你是一名程序员,月薪2万,那你每个月的收入就是2万吗?表面上看是的。

但从财富的角度看,你只是在出租自己的时间,一旦你停止工作,收入立刻归零。
这就像你是一台人肉ATM机,必须不停地运转才能吐出钞票。

但真正的财富应该是那些在你睡觉时依然能为你赚钱的资产。
可以是开发了一个App,用户付费订阅,或者是创建了一门课程,可以无限次售卖,甚至是有一套用于出租的房产。

这些东西的共同特点是什么?
它们都具有某种形式的杠杆效应,你投入一次努力,却能获得持续的回报。

这就是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的本质区别:穷人卖时间,富人建系统。

换句话说,金钱只是财富的表现形式,是社会给你开的一张欠条,证明你曾经创造过价值。

而财富,才是那个可以持续创造价值的机器。

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:赚钱其实跟工作的努力程度没什么必然联系。
有些人工作很努力,但10年过去了,收入只是从月薪5000涨到了8000;但有些人只是卖插件,每月被动收入就有3万美元。

差别在哪里?
第一种人是在用劳动力杠杆,这种杠杆是线性的。你工作一小时,就赚一小时的钱。

第二个种人用的是代码杠杆,这种杠杆是指数级的。你写一次代码,可以服务全球百万用户。

所以,要想获得财富,你必须理解三件事:做什么、和谁一起做、什么时候做。

首先,要选择正确的事情,也就是那些能够规模化的事情。
如果你做的事情只能一对一服务,比如理发、按摩、心理咨询,那么你的收入上限就是你的时间上限。

但如果你做的事情可以一对多,比如写书、拍视频、开发软件,那么你的收入就没有天花板。

第二步,找对合作伙伴。
这里有个特别重要的原则:选择聪明过人、精力充沛的商业伙伴,但更重要的是,他们要正直诚信。

因为商业本质上是一个重复博弈,如果你的合作伙伴不诚信,短期内可能占点便宜,但长期看一定会失去信任,而信任是商业世界最宝贵的资产。

第三步,是把握时机。
但不是说要你去预测股市或者赌博,而是说,你要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,理解社会需求的变化。

比如,2007年做App开发的人,比2017年做的人机会大得多,不是因为后者不够努力,而是时机不同。

除了选择和时机,但还有一个更底层的东西:专长。

专长就是那些无法通过标准化培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。如果一个技能可以通过3个月培训班学会,那么任何人都可以学会,你就很容易被替代。

假设你是一名会计,掌握标准的财务知识。这很好,但这不是专长,因为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会计专业毕业生。

但如果你既懂财务,又懂编程,还了解某个特定行业的商业模式,能够为这个行业开发定制化的财务管理系统,这就是专长了。

而且,专长通常出现在知识的交叉地带。
比如既懂心理学又懂产品设计的人,可能成为用户体验专家;既懂金融又懂区块链的人,可能成为DeFi领域的专家。

更重要的是,专长往往来自于你的天然兴趣。

有些事情,对你来说像玩耍一样轻松,但对别人来说却很吃力,这就是你的天赋所在。
如果你在做某件事时经常进入心流状态,那很可能就是你的专长领域。

因为只有真正的兴趣,才能支撑你在一个领域深耕10年、20年,最终成为顶尖专家。

同理,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学得特别快,别人需要一个月才能理解的东西,你一周就懂了,这也是一个信号。
#2025年做自媒体还能赚钱吗

1849年,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,数以万计的人涌入这片梦幻般的土地,开启了淘金热潮。
这些淘金客相信,只要自己速度够快,运气够好,就能一夜暴富,赚到自己的第一桶金。
但在这波淘金热潮里,最后赚到钱的,不是那一批批前赴后继、赌性坚强的淘金客,而是在旁边卖铲子的、卖牛仔裤的、甚至是卖水的。
其中一个做着帆布生意的商人,趁着这波热潮把他滞销的帆布改成裤子,在附近的工地上售卖,没想到大受欢迎,这个生意人叫做李维·斯特劳斯,他创造的裤子被人成为牛仔裤,而他所创立的品牌就是“Levi's”。
淘金客,是在赌运气,九死一生。
卖牛仔。是在做生意,稳扎稳打。
前者是抱着一夜暴富的投机跟风,后者是靠着发现需求的商业运作。
现在把这个淘金热潮换成自媒体,再问问自己,是想要做那个浑身灰头土脸靠运气抢到一块金子的淘金客?还是做那个看着络绎不绝淘金客赚的盆满钵满的生意人?
那些问,2025年做自媒体还晚不晚的,潜意识里还有着搏一把的心态,思维依然停留在淘金客层面,把自媒体当作是一个改命的金矿。

很多人做不起来自媒体,是因为他们把它当作新工作,一份看起来时间自由的新工作,一份不用再格子间里办公的工作。
这种想法,大错特错,即便回到2020年,回到2015年,依然也做不好自媒体。
自媒体博主,并不是一份新职业,更不是一份新工作。
自媒体的本质就是创业,是属于你自己一个人的公司,你是这家公司的CEO,是这家公司的销售,是这家公司的策划,是这家公司的产品经理……
工作,是别人定义好这个岗位,你去负责执行,公司给你制定战略目标,公司给你发放工资。
创业,是你去定义一个不存在的岗位,你自己负责战略,你自己负责产品,你自己负责营销,你自己负责生意环节上的所有事项。
更是你自己给自己发工资,你自己给自己兜底,承担100%的风险。
所以,不要再问2025年自媒体还有没有机会,而是问我要创业,应该卖什么产品?我的客户应该是谁?我要如何获取我的客户?我要如何成交我的客户?
改变了这个观念,认真的看待自媒体,它就是一门生意。而做生意,任何时候都不晚,任何时候都有人做生意倒闭,也任何时候都有人在生意里赚到钱。
生意的本质,从来不是赌风口,而是挖需求、做价值。无论是1849年的加州,还是2025年的自媒体,能走到最后的,永远是那些看清本质、踏实做事,把一阵热潮做成长久事业的人。
盘了盘同行的几十种商业模式,发现各有各的优缺点

有些很累人,有些易翻车,有些不可持续,有些不挣钱

最终发现,那些能在一个产品里面,规避掉以上所有问题的人,都有一个共同点

就是不要脸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