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人公司赚钱的本质是把自己产品化,但在聊产品化之前,我们先聊一下杠杆这个概念。
阿基米德说: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和一个支点,我就能撬动地球。
而在商业世界,杠杆就是那个能让你的努力成倍放大的工具。
传统的杠杆主要有两种:资本和劳动力。
资本杠杆很好理解,就是用钱生钱。你有100万,年化收益10%,一年就是10万;你有1000万,同样的收益率,一年就是100万。
这就是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的原因之一。
但问题是,大多数人一开始并没有资本。
劳动力杠杆就是雇人为你工作。一个人的时间有限,但如果你能组织10个人、100个人、1000个人,那么你的产出就能相应倍增。
这是工业时代最主要的致富方式。
但这种杠杆有个问题:管理成本很高,而且你需要不断协调、激励、监督。
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带来了两种新的杠杆:代码和媒体。
代码杠杆可以是写一个软件,同时服务一个人或一亿人,边际成本几乎为零,这就是为什么软件公司的估值这么高。
媒体杠杆同样强大,写一篇文章、录一期播客、拍一个视频,可以影响成千上万的人。
更重要的是,这些内容可以持续发挥作用。
这两种新杠杆最大的特点是:不需要许可。
你不需要说服投资人给你钱,也不需要说服员工为你工作,你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互联网连接,就可以开始创造和积累财富。
所有这些原理,最后可以归结为一句话:把自己产品化。
首先是自己。
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你的经历、知识、技能、视角的组合,全世界只有一份。
在成为自己这件事上,没有人能比得过你。
这就是你的护城河。
然后是产品化。
产品化意味着把你的独特价值打包成可以规模化交付的形式。
可以是一本书、一门课程、一个软件、一个品牌、一项服务。
关键是,它能够脱离你的时间限制,独立创造价值。
具体应该怎么做?
首先,你要找到你的独特交集,列出你最擅长的三个领域,然后思考它们的交集是什么。
比如,你既懂营销,又懂数据分析,还了解某个细分行业,那么你就可以成为这个行业的增长专家。
第二步,选择合适的载体,根据你的特长选择产品形式。擅长写作就写书、写专栏,擅长讲课就录视频,擅长编程就开发工具、做SaaS。
关键是选择你最舒适、最高效的表达方式。
第三步,持续迭代优化。
产品化不是一次性的,而是持续的过程,通过用户反馈不断改进,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增长点,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体验。
复利效应不仅适用于金钱,也适用于产品和影响力。
道理我都懂,具体该怎么开始行动呢?
其实在这个过程里,最难的不是行动,而是认知的转变。
大多数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打工思维,听话、执行、完成任务。但创造财富需要的是创业思维:发现问题、创造价值、承担风险。
行为经济学有个概念叫禀赋效应,说的是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拥有的东西的价值。
同样,很多人也会高估稳定工作的价值,低估自由和成长的价值。
一份月薪1万的工作,看起来一年12万很稳定。但如果这份工作让你没时间学习新技能、没机会积累人脉、没可能创造资产,那么它的真实成本可能远超12万。
更进一步说,设定【个人时薪】就是个很好的决策工具。
假设你的时薪是500元,那么解决一个问题能节省的成本低于500元,就忽略它;如果外包一项任务的成本低于500元,就外包出去。
这样你就能把时间聚焦在真正创造价值的事情上。
然而,把自己产品化并不是一个月、一年的事,而是十年、二十年的事,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。
但大多数人高估了一年能做的事,低估了十年能做的事。
一年时间,你可能只能学会一门新技能。但十年时间,你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,建立自己的品牌,创造可观的财富。
不管是知识的复利、人脉的复利,还是财富的复利,它们在初期都是缓慢的,但一旦突破临界点,增长就会变得惊人。
不要被短期的热点分散注意力,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打败信心,而是要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做到全球顶尖,财富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。
阿基米德说: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和一个支点,我就能撬动地球。
而在商业世界,杠杆就是那个能让你的努力成倍放大的工具。
传统的杠杆主要有两种:资本和劳动力。
资本杠杆很好理解,就是用钱生钱。你有100万,年化收益10%,一年就是10万;你有1000万,同样的收益率,一年就是100万。
这就是为什么富人越来越富的原因之一。
但问题是,大多数人一开始并没有资本。
劳动力杠杆就是雇人为你工作。一个人的时间有限,但如果你能组织10个人、100个人、1000个人,那么你的产出就能相应倍增。
这是工业时代最主要的致富方式。
但这种杠杆有个问题:管理成本很高,而且你需要不断协调、激励、监督。
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带来了两种新的杠杆:代码和媒体。
代码杠杆可以是写一个软件,同时服务一个人或一亿人,边际成本几乎为零,这就是为什么软件公司的估值这么高。
媒体杠杆同样强大,写一篇文章、录一期播客、拍一个视频,可以影响成千上万的人。
更重要的是,这些内容可以持续发挥作用。
这两种新杠杆最大的特点是:不需要许可。
你不需要说服投资人给你钱,也不需要说服员工为你工作,你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互联网连接,就可以开始创造和积累财富。
所有这些原理,最后可以归结为一句话:把自己产品化。
首先是自己。
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你的经历、知识、技能、视角的组合,全世界只有一份。
在成为自己这件事上,没有人能比得过你。
这就是你的护城河。
然后是产品化。
产品化意味着把你的独特价值打包成可以规模化交付的形式。
可以是一本书、一门课程、一个软件、一个品牌、一项服务。
关键是,它能够脱离你的时间限制,独立创造价值。
具体应该怎么做?
首先,你要找到你的独特交集,列出你最擅长的三个领域,然后思考它们的交集是什么。
比如,你既懂营销,又懂数据分析,还了解某个细分行业,那么你就可以成为这个行业的增长专家。
第二步,选择合适的载体,根据你的特长选择产品形式。擅长写作就写书、写专栏,擅长讲课就录视频,擅长编程就开发工具、做SaaS。
关键是选择你最舒适、最高效的表达方式。
第三步,持续迭代优化。
产品化不是一次性的,而是持续的过程,通过用户反馈不断改进,通过数据分析找到增长点,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体验。
复利效应不仅适用于金钱,也适用于产品和影响力。
道理我都懂,具体该怎么开始行动呢?
其实在这个过程里,最难的不是行动,而是认知的转变。
大多数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打工思维,听话、执行、完成任务。但创造财富需要的是创业思维:发现问题、创造价值、承担风险。
行为经济学有个概念叫禀赋效应,说的是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拥有的东西的价值。
同样,很多人也会高估稳定工作的价值,低估自由和成长的价值。
一份月薪1万的工作,看起来一年12万很稳定。但如果这份工作让你没时间学习新技能、没机会积累人脉、没可能创造资产,那么它的真实成本可能远超12万。
更进一步说,设定【个人时薪】就是个很好的决策工具。
假设你的时薪是500元,那么解决一个问题能节省的成本低于500元,就忽略它;如果外包一项任务的成本低于500元,就外包出去。
这样你就能把时间聚焦在真正创造价值的事情上。
然而,把自己产品化并不是一个月、一年的事,而是十年、二十年的事,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定力。
但大多数人高估了一年能做的事,低估了十年能做的事。
一年时间,你可能只能学会一门新技能。但十年时间,你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,建立自己的品牌,创造可观的财富。
不管是知识的复利、人脉的复利,还是财富的复利,它们在初期都是缓慢的,但一旦突破临界点,增长就会变得惊人。
不要被短期的热点分散注意力,不要被暂时的困难打败信心,而是要在自己选择的领域做到全球顶尖,财富只是水到渠成的结果。